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清城区人,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钦点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是我国近代知名的书法家及文学家。
朱汝珍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
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
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汝珍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等活动。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旅港难民疏散回乡。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
朱汝珍的书法艺术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他的书法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兼具王、柳、欧风格而又自成一家,深受文人雅客的喜爱。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文选》中的《李际唐同年五十双寿序》,结构严密,佳句纷呈:“时见天日清明,风物闲美,使人心旷神怡;时见风雨驰骤,波涛澎湃,使人惊心动魄。俯仰其际,百感为之交集也……”。这种描述,这般句子,可为后人作文的范例。
1942年,朱汝珍离开香港,内避北京。当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
三、清城历史名人郭氏故事
近年,英藉华裔国际著名艺术家、作家、诗人郭南斯女士偕夫婿戴维斯先生举家回国,定居清远。并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两个愿望:建一座“郭南斯艺术馆”和一个以她高祖名字命名的“郭仪长纪念亭”。
第一个愿望在清远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郭南斯艺术馆”已定址风景秀丽的北江河畔。第二个愿望却因种种原因而搁浅了。郭南斯的高祖郭仪长乃是清朝“康乾盛世”时的一位重臣,一代名御史,在清远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郭氏先民和众多姓氏的先民一样,融进了清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为发展清远,繁荣清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远郭氏,祖先系陕西华阴人,最早的先祖为周朝的虢仲虢叔,到了唐朝中兴重臣、汾阳王郭子仪,郭氏已成为关中名门望族,不断向外扩展。故凡郭氏宗祠门口均刻一副醒目对联:虢国支流远,汾阳世泽长。到北宋徽宗、钦宗年间,郭氏一脉为避金人侵扰,从陕西华阴南徙,渡黄河、过长江,先定居江西省万安县,后过梅岭下浈江,聚居珠玑巷,继而选择中宿(今清远)的太平乡大埔冈(今太平镇大楼)定居。
元末明初的大埔岗,位于县城以西三十里,山川秀美,钟灵毓秀,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郭氏先人男耕女织,开垦荒地,传播农耕,苦心经营。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清远,掀起了一场耕作革命。当时的莲塘滩(即今太平莲子岗和花塘基一带)荷叶遮天蔽日,碧波万顷。郭氏先人制造舟楫,采莲捕鱼,生活渐丰,郭氏原为中原望族,知书识礼者甚多,他们注重文化启蒙,设立私塾,郭氏子弟均免费就读。
在有文字记载的郭氏600年族史里,涌现出众多文官武将和一方乡绅,其中具有代表性如“忠勇将军”郭振卿,著名御史郭仪长等。
明朝中叶,朝廷政纲日渐松弛,加上日本倭寇不时滋扰东南沿海,广东及清远各地治安逐渐趋于恶化,盗贼乱境。身为中宿县(今清远县)城防负责人的郭振卿奉命率众剿贼。其时离邑城三十里的山塘松树岗(今属清新县山塘镇松岗村),聚集了一群山贼,专门打家劫舍,为害一方。明朝官军多次围剿,均未得手,皆因松树岗和流连岗一带山峦起伏,古松参天,遮天蔽日。某日,郭振卿亲督乡勇配合官军围剿山贼。当他率领先头部队进入到松树冈深处时,遭敌伏击,郭振卿骑着白龙马,挥舞关刀,英勇厮杀。由于地形不利,后续部队未能跟上,激战多时,终于战死沙场。
令人惊诧的是,郭振卿丧元不仆,仍骑马而归!印证了一句名言:“头可裂,志士精神不可灭”。沿途村民,见到白龙马驮着虽然无头但仍挺立的郭振卿,纷纷下跪泣拜。
中宿全城举哀七日,将郭振卿灵柩运回其祖居太平乡大埔岗厚葬,白龙马见主人战死,亦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随主而毙,县令下令同时在郭振卿墓前厚葬白龙马。其墓至今仍在大埔岗之龙颈潭。
乡人感激郭振卿的忠烈和与之同时殉难的白龙马的忠义,等官军平息了山贼后,在松树岗和花岗(遗址在今山塘花岗小学)建庙奉祀,称为“忠勇将军郭主庙”。一百多年来香火鼎盛。在郭振卿的祖居秦皇山麓,也建立了一座秦王庙,其像儒巾儒服,匹马单刀,有若唐朝汾阳王郭子仪昔日血战沙场时的英姿。郭振卿有六子,其后裔、第十五代传人郭仪长后来成为清朝乾隆、嘉庆两朝元老、著名御史。